找到相关内容1069篇,用时1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圣辉法师中秋会见缅甸国家主席丹瑞大将之女一行

    法务兴隆,圣辉法师身体。  最后,圣辉法师亲自陪同杜丹雪达女士和大使一行虔诚地参拜了佛牙舍利。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中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10/0623135948.html
  • 法鼓山宝云寺于清明节举办清明报恩梁皇宝忏法会

    并释放心中负面的念头,渐渐地消除罪业,增长福慧。   民众在清明节礼拜梁皇宝忏法会,随著梵呗唱诵,抒发内心的罪业,并跟著仪轨礼拜,动动筋骨,放松身心,不仅让自己身心感到,同时也能让祖先与家人...

    陈凤涵

    |法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4/1525448685.html
  • 了幻法师答:我已受过五戒、菩萨戒,但淫欲之心仍常生起,如何是好?

    后,应该再接再厉,或念佛、礼佛、诵经、参禅悟道,到一定阶段,自然“云开雾散”,得与自在,不再被淫欲心所拘缚。 ...

    了幻法师

    戒邪淫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8472911444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一般社会人士静坐的宗旨,不外乎让心灵得到轻松、舒适、,让精神和谐统一而已!甚至把身体调好,延年益寿,甚至练丹运气,使自己长年百岁,这一连串的静坐之法,是世间法,甚至有些宗教家静坐以求感应生天等等,这依佛法而言是不了义的,治标不治本,无法达成解脱(梵语vimoksa),不得证悟菩提(梵语bodhi)的。   佛门中所谓坐禅与静坐是有差别的,静坐未必包含坐禅,坐禅有包含静坐,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531012372.html
  • 净土念佛的四层功夫

    之下念,即是正念正听。外念在计数的过程中,由于出声念,金刚持,捏念珠或随息念等的相对立性的变化,使自身流入较粗的根尘运动中,无法达到离身忘境的怡悦之地,所以在此过程中,念佛者往往有负担感,身心难以...感与感,即住于身心的感受中。这是事一心不乱的初步现象,此处最关键的是一个“随”字,因为念到不知何处在念,也不用心去念时,不要把心念轻轻地随顺于涓涓而流显的佛号上,便是用功得力的时节,也是了断妄想,...

    宋智明

    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6/0729511917.html
  • 七道修行的检证程序:七觉支

    否则修行不但没上道,还会用错功,增长愚痴。外教徒也有喜乐(如攀缘上帝而感圣灵充满),但与佛教的法喜不同,法喜的产生是离攀缘、离烦恼的系缚,它有一定必然的修行历程。 五、觉支:贪嗔痴的重担一分一分地弃舍,法喜也一分一分地生起,由三毒的逐渐远离、弃舍,而纾解了自我恋著和自我防卫的冲突与压力,心灵的重重束缚、不自在松开了,身心从此感到、平静;有如旅人在赤炎炎的大太阳底下长途跋涉之后,走到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3252809.html
  • 净土念佛的四层功夫

    观照之下念,即是正念正听.外念在计数的过程中,由于出声念,金刚持,捏念珠或随息念等的相对立性的变化,使自身流入较粗的根尘运动中,无法达到离身忘境的怡悦之地,所以在此过程中,念佛者往往有负担感,身心...有念佛的舒畅感与感,即住于身心的感受中.这是事一心不乱的初步现象,此处最关键的是一个"随"字,因为念到不知何处在念,也不用心去念时,不要把心念轻轻地随顺于涓涓而流显的佛号上,便是用功得力的时节,...

    宋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15654972.html
  • 修定之证得及其它

    成就了欲界定。如《瑜伽》卷13云:“或有缺故,名非定地,谓欲界诸心、心(所)法。彼心、心(所)法,虽复亦有心一境性,然无含润转故,不名为定。”若在此基础上生起了身心,才算得定,也就是获得了未至定或色界所摄的初禅近分定。《瑜伽》卷32中说:“有妙随身而行,在身中转……从是以后,于瑜伽行初修业者,名有作意。……得此作意初修业者,有是相状,谓已获得色界所摄少分定心。”“又得此三摩地,当知...

    如吉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30239501.html
  • 禅定与空观概论

    - 禅定和空观的体性禅定即是“止”,是梵语“奢摩他”的意译,也叫“三摩地”。能将心安住于所缘的对象、丝毫没有散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、并由此而产生身心的和喜悦就是禅定的体性和内涵。如《解深密经》中说:“即于如是善思维法,独处空闲,内正安住,作意思维,于此能思维心,内心相续作意思维,如是正行多住故,起身及心,是名奢摩他。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。”禅定的成就是由内摄心光、相续住于所观对象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1648206.html
  • 把握解脱命脉——止观学修刍议

    散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、并由此而产生身心的和喜悦就是止的体性和内涵。  如《解深密经》中说:“即于如是善思维法,独处空闲,内正安住,作意思维,于此能思维心,内心相续作意思维,如是正行多住故,起身及心,是名奢摩他。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。”止的成就是由内摄心光、相续住于所观对象而达到的,并不需要了解一切法空性的道理。  “观”,是梵语“毗鉢舍那”的意译,也叫胜观等。空观是指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5352453.html